市政新增防撞桶保障夜间施工安全,蜀山区为环卫工配警示灯,双管齐下筑牢防护网
市政新增防撞桶保障夜间施工安全,蜀山区为环卫工配警示灯,双管齐下筑牢防护网
防撞添“两屏障”,①今天凌晨,在南一环上,市政管理处维修所的夜间施工人员,在施工前将增添的多个安全防撞桶摆放在施工区域。诗琴本报记者斗牛摄 ②今天上午
夜晚进行施工操作的人员的生命安全保障,再次变成城市管理方面予以关注的重点所在。上个月所发生的令人悲痛的事故,致使市政部门不得不再次去审视当前所具备的防护措施存在的欠缺之处。
防撞桶的实际作用
道路施工里,防撞桶起着关键的作用,这些装满沙子,由塑料制成的桶,能够有效地吸收车辆撞击所产生的能量,降低对于施工人员的伤害风险,上月10日的事故调查表明,那时现场缺少充裕的缓冲装置,致使车辆径直地冲入施工区域。
市政管理处此次新增加了20多个防撞桶,这些防撞桶专门配备给夜间施工班组,它们是采用高密度聚乙烯材料制成的,内部填充着专用缓冲材料,能承受数吨的冲击力,并且每个防撞桶表面还贴有高反光标识,以此确保夜间可视距离达到150米以上。
环卫工人的新装备
蜀山区城管局给150多名保洁人员配备了肩夹式闪光警示灯,这种警示灯采用LED光源,它有常亮和闪烁两种模式,在黎明时段的效果尤其醒目,在黄昏时段的效果也特别显眼,以往仅仅靠反光工作服,在雨雾天气时其效果是有限的。
重量不足200克的新装备,不会对正常工作造成影响,电池续航时间长达10小时,能完全覆盖早班以及晚班作业时段,多位环卫工人表示,自从佩戴警示灯后,过往车辆都会提前减速避让 。
事故背后的教训
上月,事故于凌晨 3 点,在南二环高架段发生。肇事车辆,其时速超过 100 公里,直接将隔离墩撞飞。事后进行勘查时发现,现场警示标志设置的距离并不充足,防撞设施的数量同样不够。这起事故致使 5 名施工人员出现伤亡情况。
调查组于报告里表明,施工单位未依照规范去布置安全区域,依据国家标准,夜间进行施工应当设置三级警示,即前方500米处予以提示,200米处进行减速提示以及50米处为作业区防护,而涉事单位仅仅设置了最后一道防护。
防护设备的改进
在传统设计的根基之上,新型防撞桶增添了多项改进之处,桶体运用模块化设计策略,能够迅速拼接成延续不间断的防护带哟,其内部填充物改换为环保型泡沫颗粒,这样做实现了既减轻重量又提升缓冲性能的效果呢,并且在顶部还预留出了警示旗安装孔呀。
环卫工人所使用的警示灯在设计方面有着别样之处,其灯体运用的是具备防水性能的材质,凭借此材质能够适应一系列不同的天气状况,该警示灯的闪烁频率是经过严谨科学测算得出的,这种闪烁频率一方面不会致使司机出现眼花的情况,另一方面又能够引发充足的注意,而且在部分重点路段工作的工人配备的是双灯头版本的警示灯 。
市政部门的应对
市政管理处在近期对《道路施工安全规范》做了修订,规定所有夜间作业都得配备防撞桶,每个施工点起码要布置8个防撞桶用来形成闭合防护圈,并且规定在施工区域前后各100米的地方都必须设置警示牌。
各区分局均开展了组织安全培训,着重讲解新设备的使用规范,培训内容涵盖防撞桶排列的间隔距离、警示灯佩戴的所在位置等细微之处,所有施工组长都务必经由安全考核方可走上工作岗位。
未来的安全规划
市政部门安排在下个季度增添购买300个防撞桶,达成全市范围的覆盖,另外还会开展研发智能防撞系统的工作,当车辆靠近之时会自行发出声光警报,这些设备会优先分配给事故高发路段的使用单位 。
正在针对环卫工人测试新一代智能工装,这种工装内置感应灯,感应灯能依据环境光线自行开启或关闭 ,该工装还配备了GPS定位以及紧急呼叫功能,能为工人给予全方位的保护 ,预计明年会在主要城区于推广使用 。
若您觉得除了强化防护设备之外,还有哪些举措能够更妥善地保障道路作业人员的安全呢,欢迎分享您的建议哟,要是您觉得这篇文章有用的话,请点赞给予支持呀 。